你的位置:黎川一中1984届同学联谊会首页 >> 同学文选 >> 正文
背景音乐控制键
曲名:《望江南》
 
李觏与风月亭
原高三(4)班 江建华 2004年12月15日

  编者按:江建华同学就职于黎川县档案局,阅读他的这篇文章,就是在发掘一段鲜为人知的黎川历史,为了找一首适合此佳作的背景音乐,确实花费我不少时间。从其文章的后记中更可以感觉他时刻不忘自己的职业,敬业精神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位于黎川城南篁竹境内,阡陌之野,有亭翼然。数百年来,它为南来北往过客遮风挡雨,蔽日乘荫。细观此亭,南北通向,长6米,宽5米,高5米,两端门额均嵌有“赤溪风月亭”五个石刻大字,一门联曰“才过怀泉鸟语花香犹在耳,方临赤溪新亭古驿又宜人”亭墙斑驳脱落,芳草萋萋。亭内青砖为瓦,卵石铺地,东西两側为后来修砌的水泥凉座,供路人歇脚之用,其东墙内嵌一石碑,上书“奉宪敕碑”。碑文依稀可辨。据其内容推断,此亭乃清朝道光6年重建,后因年久失修,今已破旧。

  据《新城(今黎川)县志》记载,风月亭“在城南五里赤溪,宋儒李觏(1009-1059)读书之所。其自言曰‘朝朝风扫地,夜夜月为灯’。故以名亭”。900多年前,这里曾是一处规模较大的书院式园林建筑,风光旖旎,景色怡人。南面群山黛岭,北望村里人家,东里临黎河流水,西指桑梓阡陌。周围茂林修竹亭亭如盖,桃园兰圃鸟语花香。明朝同邑邓篆赋云:“维武陵之旧圃兮,泛平津以通渔。一水飞光而带郭兮,千峰流翠以曳裾。指葱郁之曲陌,望桑麻之烟墟。山连水系,霞卷云舒。春擒转响于修竹,林花翻洒于兰区。前排峻岭之黛,左控长虹之波。村里烟迥,清溪雾错。岫蕴彩而霓飞,浦腾文而锦濯。伊亭榭之仿佛,信风月之攸托。尔其借言栋楣,托景兰药。靡翠草而成茵,幕丰叶以为幄”。如此美景仙境,有诗赞曰“杨柳春光风淡淡,梧桐秋色月溶溶”。真可谓世外桃园,潜学胜地。

  然而,宋时的风月亭不仅风景秀丽,更因此间主人而闻名遐迩,蜚声海内。李觏,字泰伯,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胡适先生称“李觏是北宋的一个伟大思想家。他的大胆,他的见识,他的条理,在北宋学者之中,几乎没有一个对手!`````他是江西学派的一个极重要的代表,是王安石的先导,是两宋哲学的一个开山大师”。据史志记载:“李觏世居麻姑山阳,(今南城境内),己迁黎赤溪,为赤溪人。不慕荣利,于所居赤溪庐南作‘风月亭’,读其中。夙夜讨论文武、周公、孔子之遗文旧制与当世之务,悉著于篇”。文章自成一家,创立“盱江书院”,故又被称为“盱江先生”。

  李觏一生以教授为业,乡曲俊异从而师之,东南闻风至者常数千人,同郡曾巩、邑邓润甫(北宋名臣)皆其弟子。其终生从事理学研究,所学以推明圣经为本,不泥于汉唐诸儒之说,鉴古论今,著书立言,学识渊博,成就显著。李觏思想进步,针砭时弊,积极主张改革旧制,是“庆历新政”理论上的支持者。所著大都是愤吊世故,警宪邦国的政论,被当时誉为“医国之书”。范仲淹读其所著,荐于朝,称其讲论六经,辨博明达,释然见圣人之旨,著书立言有孟子、扬雄之风,并上其所著。在李觏著述中,“《潜书》、《广潜书》、《礼论》、《周礼致太平论》、《庆历民言》以及《富国》、《安民》、《强兵》等策,反映了他的政治、经济、法制、军事等主张,《易论》和《明堂定易图序》则表达了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李觏集》前言)”他的思想观点得到当时众多有识之士的赞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共鸣,影响巨大,震动朝野,成为后来王安石变法的理论基础。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时光如赤溪长流,风月与青山依旧。然而,往事如烟,物非人杳。风月亭,亭以人名,古往今来慕者如云。观景凭吊,睹物思人,扼腕长叹。骚客诗云:“惟昔有鸿儒,其甫曰泰伯。语言妙天下,酌古漱琼液。上排周孔大,下接苏黄席。雄辞奋经术,异端拒老释。构亭集生徒,此焉寄朝夕。平芜弥漫青,溪水迥环赤。风月留光霁,溪山表明德。我行购遗踪,世远不可稽。我诵明堂书,山亭水悠悠”。明代邑人王材亦赋诗云“独抱遗经草满庭,竹风梧月对南屏。桃花流水年年在,谁向寒溪面客星?”寄托了对先贤的无限追思。

  李觏后裔今散居在黎川河塘、芦陂诸地。明朝邑人陈继善为纪念李觏,曾于风月亭边立祠以祀,但今已无考。


后 记
  黎川,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方,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自然景观。知我黎川,爱我家园。把我的故乡告诉世界,做故乡的孝子贤孙。
  国有国史,家有家谱。我在档案馆曾看过一部《黎川文集》,其中收入了黎川文人从建县到清朝的所有诗文,颇有感触。因此建议编辑一部本届《同学文集》,可收录各位同学所有文稿(包括已发表和未发表的、特别是各类论文)。收集成册后亦可作为一卷黎川历史,收入档案馆永久保存。以后各届均照此而为。

黎明邮讯工作室(TEL:0794-5298696 5292293 FAX:5290130)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