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黎川一中1984届同学联谊会首页 >>

版 主 的 话

  今天是11月18日,距离联谊会站点一周年刚好三个月。网站开通以来,得到筹委会成员热心支持和广大同学的热情参与,在同学们的精心呵护下,逐渐走向完善。站点现已经收录各类文章近40篇、照片资料近千张、同学留言700多条、访问量两万四千多,可以说为同学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了解起到一定的纽带作用。

  网站开通伊始,在部分同学之间就形成了学电脑、用电脑的良好氛围,由于被著名搜索引擎google百度雅虎搜狐网易新浪3721等收录,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黎川一中1984届同学的影响,也有利于许多照片资料的永久保存,让我们这次金秋的聚会形成了一个新的特色、更有了一个延续性。在这里特别感谢秘书长筹委会的所有成员,还有为网站建设出谋献策的田梦官文华同学,以及长期关注、参与和支持的陈彬李赣喻兰兰陈小花潘中兴赖黎群张鹏彪娄红玲朱江洪丁爱萍宋波潘建国等等同学。

  金秋聚会过去一月有余,同学们对这方天地的热情度、关心度让我始料不及,访问量每天维持在200人次左右,四十天以来,新增文章十几篇、相片400多张、留言230多条,如朱江洪所说:看得出二十周年聚会的喜悦还在这里延续,同学们虽然都是快奔“不惑之年”了,但依然有颗年轻的心。聚会时间的短暂,许多同学还依然陌生,大家更希望透过网页来进一步了解其他同学的工作、生活和家庭等近况。是啊,我们不是通过阅读陈彬的几篇文章,了解到他工作的乐趣和家庭的幸福吗,同样通过阅读田梦文章,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她忙碌工作之余,充实而有趣的业余生活。但最近有种倾向在蔓延,做看客的多了,参与的少了。间或极个别同学隐姓埋名地说上几句风言风语的话,扰乱了正常的同学交流秩序,使得同学之间存有戒心、谨小慎微,写好的些东西,也不敢发表了;想说的话怕招惹是非,有的甚至不敢用真名了……。

  在此我建议:大家要倍感珍惜这份同学情谊,通过聚会、通过网络来加深同学的相互了解、使大家相识相知。大家可多通过网络发表些象陈彬、田梦同学那样的反映工作、业余生活和家庭之类的文章,让大家彼此进一步熟悉同时,分享你的事业的成功、家庭的温馨和生活的快乐。如陈小花同学所说:成功了、高兴了,一起分享;受挫折了、受委曲了,互相鼓励;有什么难处,大家一起分担;有什么好的信息,别忘了告诉“家里人”。是啊,大家在不同的道路上打拼二十年后,结果已有很大不同,存在心理落差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我想说的是同学之间永远是平等的!如在最基层工作的村书记黄魁同学,有事经常找同学帮助、支持,工作胆大,卓有成绩,能帮村里办实事,在村民中口碑好,就因为他能把所有的同学当成了自己坚强有力的后盾。是啊,同学是后盾、同学更是依靠。有了这种依靠,出门时不会寂寞,挫折时会有鼓励,快乐时有人分享。所以,保持一种平和、宽容的心态是何等重要啊,任何时候切不可对同学进行“人身攻击”。如潘中兴所说:“即便是唇枪舌战,互不相让,也要在争执中感受到浓浓的同学之情啊”。

  我也非常赞成朱江洪的建议:大家交流内容上能否向深层发展,能否利用这个平台多交流交流一些社会公共问题,比如遇到了什么难题请大家帮忙出出主意啊,对一些社会现象大家有什么不同认识等等,诸如此类,我想这样公共的话题可能关注、参与的同学会更多些,这里会更热闹,更有发展前途。读潘中兴同学的文章,我憧憬着他设想的三十年后的再相会场面:那时的我们,事业、工作、家庭已经定型,大家会尽情地去表达、尽情地去激动、尽情地去开心。我们20年聚会的主题词写得好:“健康、快乐、关爱、互助”,那就让我们从现在起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宽厚的胸襟、关爱的言语、实际的行动为三十年后的再相会作好铺垫吧!

  “让兴趣在这里挥洒,让智性在这里蒸发,让心身在这里放牧,让友情在这里融洽。让烦恼在这里淡化,让情感在这里升华,让岁月在这里流连,让心境在这里博大”,愿“黎川一中1984届同学联谊会”真正成为84届师生挥洒兴趣、陶冶情操、忘却烦恼、融洽友情的一方乐土!  
朱国民 于2004年11月18日


黎明邮讯工作室 (TEL:0794-5298696 5292293 FAX:5290130) 制作维护